EN
资讯专栏 NEWS Center

生活中的ALPHA 3

浏览量:607  发布时间:2022-04-18
第三篇
时序排序和截面排序


640 (5)


1
两种排序


在研究模型时,最常见的对数值的排序方法就是时序(ime-series)排序和截面(Cross-sectional)排序。简单地说,时序排序就是对同一个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排序,得到当前值在历史的位置。比如公司的净利润是历史新高,那么时序排序就是1(或100%,采用百分位)。截面排序则是对可比的一系列公司,在同一时刻的数据进行排序。比如对医药行业的公司,比较202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如果公司的ROE处于行业中游,则截面排序值为0.5(或50%,采用百分位)。


640


时序排序和截面排序在量化研究中都很重要,各有适用的研究场景,也经常可以结合使用。时序排序偏向于绝对值的比较,而截面排序倾向于相对值的比较。时序排序好而截面排序差,可能说明行业整体都在变好,但公司相对值在变差;时序排列差而截面排序好则相反。对时序排序的值再做截面排序,高的值说明公司的变化或增长趋势在行业中相对较好;对截面排序的值再做时序排序,低的值说明公司的相对竞争里在逐渐下行。结合第一篇里提到的Delta变化,又可以进一步对变化的值做时序和截面排序,演化出千变万化的各种指标和比例。


2
人的估值


对公司的估值方法有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大致对应于时序和截面排序。然而实践中绝对估值很难得到准确的数字,中短期的预测往往取决于行业的相对估值,也就是截面排序结果。如果在婚恋市场对一个人做同样的估值,也有绝对和相对的不同方法。如同在第一篇的幸福感中所提到的一样:绝对值往往只决定下限和门槛。在绝对值很低的情况下,绝对值很重要。比如身高、最低收入、健康等“硬性”条件,达不到硬性门槛很难获得入场机会。当绝对值过了硬性门槛后,在同样人群中的相对截面排序则重要的多。比如网上流传的1-10分男女颜值表:在3分以下可能更多体现的是绝对值,而5分以上则可能更多体现的是截面排序。一个师范院系的6分颜值女去了工科院系可能就会变成8分;同样,一个上海的理工IT男在上海人群的竞争力可能只有5分,但去周边城市后可能会变成7分。


微信截图_20220418175242


时序或绝对的估值信息容易获得,人们很容易罗列出自己的收入变化、资产增长,等等。但截面排序的信息则难的多,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估值。在做截面排序时会出现很多偏见(bias)。比如,人们往往倾向于对自己的截面排序偏高: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未来收入会显著高于社会平均,女生往往会给自己颜值打6分以上。人们往往会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截面”来做比较,主观上更多地接受有利于自己排序的信息,以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看一下“五毛党”和“美分党”的互喷,各种高校排名的计算方法,可以清楚的观察到。人们往往会低估和截面同类的差距:比如人群资产的实际分布更多的呈现指数分布,在截面排序上从7分到8分,比从5分到6分要难的多。对公司来说,在截面排序已经处在第一梯队后,进一步提高截面排序往往更为困难:比如,行业Top 3后面的公司往往差距巨大;后面的公司尽管可能时序上相对Top 3进步巨大,但在截面排序上还是没有进步。这些bias在模型做排序时也有类似的体现。
如何获得自己在人群中较为客观的截面排序?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媒人,看她给你介绍的相亲对象。你对相亲对象的打分也大致反映了你在媒人心中的截面排序。这和初创企业融资要先找美国的对标公司来对比估值是一样的道理。


640


3
截面和内卷


对公司的估值只能用同性质,同行业的公司来构造截面,把完全不同性质的公司放在一起的截面可比性会差很多。股票行业研究员往往只能覆盖类似行业的公司,人们也往往只熟悉自己周围的人群,或者说截面。人们对事物的观点和对自我状态的认知,很多时候只取决于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的截面,对其他的截面情况则知之甚少。这也就是为什么知乎上都是刚下飞机年薪百万,北上深的精英们无法相信总理说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
曾经有一个社会调查是询问不同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和对自己收入的认同程度。有趣的是,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过的还行,还不够有钱。”年入数万和年入数千万的人群都觉得自己不够有钱。这正是截面排序的特点:大部分的截面排序值都处于类似中游的位置,因为随着绝对值的变化截面也会发生变化。收入或职位增加后,生活圈子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虽然和原来的人群截面相比排序属于靠前了,和新的人群截面相比可能还是处于中游甚至靠后。人们都拼命地想在当前的人群截面中获得更好的截面排序,最终的后果是大家的绝对值都变好了,截面排序却还是一样,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卷。


640 (3)


内卷并不一定会随绝对值增加而大幅减少。如前面所述,绝对值增加后人们会寻找新的截面继续排序比较。因为当下,无论是外卖小哥还是IT精英,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大家都觉得无比内卷。从数学上来说,截面排序的和是固定的,大家都更努力就等同于大家都不努力。因此内卷更多的是截面选择,以及价值观所导致的。据我的观察,东亚国家的人从价值观上普遍更重视截面排序:小时候各种排名不用说,工作后哪怕自己拿了不少奖金,但自己的同事比自己拿的多,还是一样会不开心。即使在最高学历,最高收入的群体里,横向截面比较的心理可能更严重,生活在对截面排序不够好的怨念中。欧美国家可能相对好一些,更看重个人的时序排序,自己比以前过的好就行。不过,东亚国家集体努力内卷,整体的时序排序都不错。比如韩国国民幸福指数不高,但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提高;而欧美中下层不那么内卷,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排序确在降低。
因此,主动走出自己所在的截面,寻找心理上和商业上的机会差,也是一种套利(Arbitrage)的方法。欧美的屌丝青年来东亚当英语老师,在当地可以获得比在本土高的多的截面排序;同样,北上广的有为青年去三线城市乃至海外安家,可能也能过得更好。因此,就如同公司跨界经营一样,走出内卷的截面(也可以说成当下流行的“入关”),去寻找相对容易的截面;或者去降维打击其他的截面,可能是走出内卷的方法。

640 (1)


4
何谓三观一致


“三观一致”是一个在婚姻征友中经常见到的要求。我们也可以从时序和截面的角度来解释所谓的三观。
世界观,可以认为是个人人生到目前为止所有经历的总和所构建的。或者说,是时间序列上信息的积分。国籍、出生地、城市、家庭等等初始因素以及后续的时间序列演化,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可以表现为当前的人生状态、位置,或者说当前的截面排序。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屁股坐在主席台还是排尾,也就是截面排序的高低。人生观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当下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职位、财富发生变化,人生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

而价值观,则可以理解为对未来变化(Delta)的方向。在当下的截面排序下,如何实现或定义自己的价值,或者说未来发展的变化。两个家境相同的富二代,尽管其截面排序一致,但对未来的期望,决定未来的人生方向可能会很不同。

三观一致,也就可以解释为历史信息 + 当下状态 + 未来预期的一致,也可以说三观是量化模型最通常考量的输入信息。寻找三观一致的朋友或伴侣,和寻找估值类似的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64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