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资讯专栏 NEWS Center

生活中的ALPHA 5

浏览量:676  发布时间:2022-04-18
第五篇
ALPHA和BETA


640 (6)



不同于CAPM的ALPHA和BETA,本篇里所指的ALPHA和BETA是一种广义的概括: 在某种截面下,截面整体的趋势可以认为是BETA,而个体超越整体的部分可以认为是ALPHA。在狭义的股票投资来说,大盘或者行业的收益一般认为是BETA,而个股的超额收益则被看成ALPHA。投资领域经常说挣的是BETA,还是ALPHA,大概就可以理解为,挣的是整体市场上涨的收益,还是精选个股带来的超越大盘的收益。海外市场在近十年来经历了显著的BETA和ALPHA分离的过程。在传统的主动投资里,投资的收益实际上两部分都包括。然而海外市场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主动投资(扣费后)不能战胜指数的过程。因此,投资者倾向于选择:a)纯粹的被动投资,或者说指数投资,投资者只选择看好的BETA类型;
b)另类投资、对冲基金,只保留纯粹的ALPHA部分。



640



1
BETA的重要性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和财富积累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概念。比如,过去三十年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大的BETA,国民群体的整体财富快速增长,也就是历史的进程。经历高速增长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则可以说是最强的行业BETA。广义的ALPHA和BETA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
相对于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整体是有ALPHA的;
相对于中国的财富增长,互联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是有ALPHA的;
相对于整体的房地产,北上深是有ALPHA的;
相对于北上深的房地产,学区房是有ALPHA的;
相对于学区房,某几个重点直升学校周边升值最快,等等。



640 (1)


在投资领域,长期的实证经验和学术研究都表明,投资的结果主要(90%以上)取决于资产配置,也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BETA,而不是择时或者某类资产上的ALPHA。对个人来说,其实更是如此。每个人成长在哪个时代,可能决定了他是昭和男儿还是平成废物;选择了哪个城市,可能决定了他的房产是增值10倍还是3倍;工作于哪个行业,投资了哪类资产……对这些“BETA选择”往往决定了个人的财富和发展,而这些往往比个人的才能或努力(也就是个人的"ALPHA")要重要得多。个人的能力在群体中是类似正态分布的,只有少数分布在尾端能力的人才能靠个人的ALPHA超越国家、地区和行业的BETA。相信很多所谓“劝退"专业的同学对此有深刻体会。


640 (2)



然而,人们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在ALPHA上,而不是去研究并选择BETA。原因是BETA这类的大趋势对大部分人来说有一种距离感,不熟悉。从本能上,人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努力奋斗,哪怕这些努力所换来的ALPHA和大趋势相比不值一提。很多人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只是听老师的推荐或介绍;在选择公司时,只看哪个公司给的工资最高;在选择城市时,只是凭电视里的印象等等。我们也常看到在菜市场斤斤计较的散户大妈在炒股时却一掷千金,尽管很有可能这个投资决定的损益比一辈子买菜省下的钱都多……如果借鉴投资领域的经验,对个人发展来说,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如何配置并选择自己的BETA,可能比熬夜996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2
你所认为的ALPHA,可能只是另一种BETA
如何评价一个投资经理是否有ALPHA呢?一个主动投资的经理超配了白酒和医药行业,获得了超过大盘的收益,我们可以说这个经理在行业配置上有ALPHA;但对于一个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员来说,需要他推荐的股票跑赢了医药行业的整体回报,才能认为他在医药行业内有ALPHA。现在风行的Smart Beta类产品,就是把以前的一些经典的ALPHA投资因子拿来做类似于指数的固定配置(比如VALUE, GROWTH, LOW VOLATILITY等等)。这些经典的ALPHA因子在历史上是有显著超额收益的,但随着其广为人知,在最近几年已经变成了没有显著超额收益的“风格BETA”。所以也有人说,所有的ALPHA因子都是尚未被解释、尚未被大规模应用的BETA。类似的,对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来说,一些基金赖以获利的ALPHA可能是另一些基金需要去掉的BETA。对于市场中性量化组合来说,经常需要中性化操作去除掉这些经典ALPHA因子的影响,来保留更纯粹的ALPHA因子;对于高频的量化组合来说,中低频量化所使用的很多ALPHA因子也还是BETA,需要去除来获得更稳定的高频ALPHA。因为,对某些投资者用来获利的ALPHA,很可能只是另一类投资者不想参与的BETA而已。



640 (3)



对个人来说,合理的评价自我的ALPHA和BETA也是个难题。两个高考分数一样的同学,选择了热门和冷门专业,毕业后收入差了N倍。热门专业同学的收入是因为自身更努力吗?恐怕更多的还是行业的BETA。两个都学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个去了创业公司,上市后靠期权财务自由;另一个也去了创业公司,N年996后公司倒闭。第一个同学的水平一定更高吗?可能更多的还是公司整体的发展决定的,并不一定体现了个人的ALPHA。一个散户在早年梭哈了一把比特币,翻了100倍;另一个散户持有银行股10年,直到最近才终于跑赢CPI。第一个散户有投资方面的才能,或者说ALPHA吗?回到10年前来看,可能银行股才是更有价值的投资,也许这两个决定里运气的成分更大。所以正确认识自己的ALPHA并不容易。人在顺境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成就完全(至少大部分)是来自于自我的能力或奋斗。但其实其境遇可能绝大部分来自于BETA的正确选择和运气。于是在得意忘形后容易高估自己的ALPHA能力,容易下更大的赌注。很多在一个领域非常出色的人物在成功后都希望跨行业,跨领域再次发展,复现自己的成功,然而因为BETA的不可控,结局经常不如所愿。
即使我们完全去除了(考虑了)BETA的影响后,如何得知一个投资经理是真的有ALPHA投资能力,还是只是一时的运气好坏?有很多学术论文做过相关的研究。简单地说,对于一个Alpha夏普比例为2的投资经理来说,可能需要5-10年以上的业绩才能说明其投资能力足够显著。然而不幸的是,绝大部分投资经理都没有这么长期稳定的历史业绩,在中国市场更甚。对个人来说可能也是一样:个人是否确实具有超出其他人的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投资,可能只能从长期、多次,多种类的结果上才能公正的评价。在尝试新的投资或职业、创业时,先通过小量但多次的尝试,来得到自己在此领域能力的评价,可能是相对稳健的一种思路。




3
个人的ALPHA没有用吗?
既然前面提到ALPHA的作用整体上不如BETA重要,那个人还需要奋斗吗?是不是躺平等待BETA(或者等待运气)就可以了?
这里也许要引入一个ALPHA收益或ALPHA分布的概念,即尽管ALPHA收益或能力呈正态分布,但是其整体方差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差别很大。简单来说,在经济繁荣快速发展的时代,到处都是机会。可能只需要2-sigma的ALPHA,就可以超越BETA的限制,完成数个阶层的跃迁。我们在中国过去的发展中也看到了很多很多靠个人ALPHA获得极大成功的例子。但当社会整体发展变慢,经济放缓之后,ALPHA的收益降低,可能只有4-sigma以上极少数的天纵之才,才有可能超越BETA的局限性。这样的时代对绝大部分人可能躺平是更好的选择。因此,个人是应该“奋斗”还是应该“躺平”,整个大时代经济环境的BETA还是个重要的变量。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相对变缓,因此“佛系青年”似乎也变得多了起来。但是在世界的横截面来看,中国无论从个人还是从投资角度还是ALPHA机会最高的地区。观察一下北上深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东欧地区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哪里的机会更多一目了然。中国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同地区、行业的发展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差异巨大。因此,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或行业,也可能会带来一段强发展的BETA。至少在当下的时间点,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投资交易,在中国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640 (4)



个人的努力程度,可能更多影响的是其发展的下限;个人的天赋才华,可能和其社会位置的中位数相关性很高;而时代和行业的大BETA以及运气,共同决定了其发展的上限。优秀的投资经理在好的BETA上叠加ALPHA,优秀的个人在合适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